[切换]
首页/武汉殡葬服务知识/

详细资料

从经典中理解人生境界
2022-10-30 23:10:41

古今之成大事业、大境界学问者,必经过三种之境界:"昨夜西风凋碧树。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。"此第一境也。"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"此第二境也。"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"此第三境也。晚清学者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

丹麦哲学家齐克果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,即:审美阶段、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。

德国哲学家尼采则认为,人生有三个时期,即:合群时期、沙漠时期和创造时期。合群时期,自我尚未苏醒,个体隐没在群体之中;沙漠时期,自我意识觉醒,开始在寂寞中思索;创造时期,通过个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而趋于永恒之境。

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阶段:一是合群期,崇敬、顺从、仿效比自己强的人;二是沙漠期,束缚最牢固的时候,崇敬之心破碎,自由精神茁壮生长,重估一切价值;三是创造期,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,但这肯定不是出于某个权威,而仅仅是出于自己,我就是命运。——尼采

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;致知在格物。物格而后知至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 ——《大学》

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划分为:自然境界、功利境界、道德境界、天地境界。自然境界是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。自然境界的人“行乎其所不得不行,止乎其所不得

不止”。古诗中“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,不识不知,顺帝之则”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不识天工,安知帝力”是此境界境界的最佳描述。功利境界是常人的境界,绝大多数人都处于功利境界之中。 “欲将取之,必先予之”、“主观为自己,客观为别人”、利己不损人、损人以利己均为此境界的表现形式。道德境界的人重义轻利,克己之利以求社会和他人之利,不谋己利,不计己功。天地境界除了包纳社会之事,还要包容宇宙之物,知人、知事、知天道,不仅能尽人伦人职,而且能尽天伦天职,即能事天、乐天。

上一条:世界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哲学思想

下一条:天理良心碑与文化传统的渊缘

专业透明 · 迅捷耐心
18
累计公益年限
52
殡葬服务项目
11409
去年总服务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