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,按照习俗,这是祭祖、怀念亲人的时候。“清明时节雨纷纷、路上行人欲断魂”的诗句总在这个时候萦绕耳旁。
宋代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、春和景明的时代气息。既然都称清明上河图。
那么,这个两个清明是否有关呢?
“清明”也与清明节息息相关,同时也含有政通人和、盛世清明之意。
古代历法中,清明之前是“寒食节”,祭祖冷食,后来连带着清明,一起成为了一个节日,所以这一天大家烧纸祭祖,也踏青郊游。
清明上河图与清明节有关。清明上河图是描写清明时节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的传世画卷。《清明上河图》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,这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(今河南开封)和汴河两岸清明节风俗世情的长卷,高25.8cm,长534.6cm。画面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,惟妙惟肖、精彩绝伦。
这幅佳作很明显是春景,从衣着服饰,树木酒肆,民族传统风俗,都能大体断定所画为清明节前后的景象,明代李东阳跋,就很能说明这一点。李东阳跋文“宋家汴都全盛时……清明上河俗所尚,倾城士女携童儿。城中万屋翠甍起,百货干商集成蚁,花棚柳市围春风,雾阁云窗粲朝绮”等语。清代题跋,近现代董作宾,著名鉴定家徐邦达也持此观点。当然现代有学者也认为从细小的局部,“清明日为寒食第三日,从寒食节(冬至后105日)至清明日(冬至后107日)皆不应有炊火”,还有许多五花八门的说法。
近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、徐邦达、张安治等均主张“春景”之说,即此画所绘为清明时节的场景,祭祖和踏青具存。
因为画中有祭祀用品贩卖小摊,应当是临近清明临时出摊、有书生观水赏鱼(这可是清明期间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),更重要的是,画上宋徽宗的题诗,诗中有“水在上河春”一句,不过在画上此部分由于流传失散了。
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长卷,被誉为“东方蒙娜丽莎”。它描绘了当时北方汴京城内外的生活景象,包括建筑、人物、农耕、商业、交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,具有较高的历史、文化和艺术价值。
而“清明”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,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初四,是扫墓祭祖的日子。这个节日也被称作“寒食节”,是因为古时候规定寒食节三天内不许生火做饭,只能吃冷食,以示哀悼和纪念先人。
清明上河图和清明虽然并没有直接的联系,但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共通之处。比如,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展现了宋代百姓的生活面貌,让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情况。而清明节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,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和尊老敬祖的传统美德。
此外,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许多建筑和景观,有些至今仍可以在现代的清明节中看到,例如城门、墓园、祭祀场所等等。这些画面的存在,也增强了人们对清明节传统的认识和理解。
总之,清明上河图和清明节虽然是不同的事物,但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民族精神。我们应该通过了解和研究,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。